胡润一再强调,“乐退不是不工作,而是把赚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享受生活、品味乐趣上”。乐退是一种概念,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富人达到条件了,可以不拼命赚钱就可以享受优质生活,但他们不会放弃工作;有些人没有亿万身家,但是依然可以做到不工作,享受生活。
赚钱不再是“不得不”,而是“愿不愿意”,或者将原来放在实体运营上的精力逐渐放在投资领域——在胡润看来,“乐退”有着很多的理解。
乐退在美国的代表性人物是比尔·盖茨。2008年6月27日,盖茨正式退休,表示每周只会到微软上班一天,其他时间将放在慈善事业上。
要“乐”再言“退”
“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很多人的梦想。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地理条件优越、品质不错的房子,动辄需要千万。
拥有市价两三千万的房子,再拥有千万级别的玩具(车、游艇、手表等),同时拥有两三千万的现金,就可以做到“不工作,也能保证优质的生活”——1.1亿元,被胡润认为是可以“乐退”的门槛之一。同时,“乐退”最好的年龄是45岁,因为如果你已经60岁,那是不得不退休,不属于“乐退”范畴。胡润认为,中国现在有5.5万人满足此条件。
除“乐退”外,同样源于美国的“社会企业家”概念,在传到中国后也出现了不同的演绎。
“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乐退’的概念,但是他们很多都把精力放到了NGO(非政府组织)里面,盈利已不再是一些企业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一批人已经在这样做。”吴晓波说。
刘世英认为,“‘乐退’在中国不太现实。中国很多企业都还是家族企业,让家族企业的创始人40多岁就退休,这不太可能。而且有很多企业家都是40多岁以后才开始创业的。现在宗庆后、任正非、柳传志和尹明善,他们都还在一线忙碌着,尤其是家族企业,他们的接班人问题都没考虑好,怎么谈退?”
吴晓波认为,“其实中国有很多企业家都在逐步退出一线,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参与NGO的工作,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着中国中产阶层已经开始出现。”
拥有数十亿、甚至百亿的中国企业家,他们不一定都可以退出一线,享受生活。吴晓波认为,“这与知识、价值观与接受的教育有关。”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对于“赚钱与生活”理解不一样。
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与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一辈子对财富都有不安全感,他们一辈子都在不停地赚钱。有一次,吴晓波问一个身家几十上百亿、但每天还在很忙碌工作的企业家,“你赚钱的最大目标是什么?”他做了一个“不能告诉你”的手势,然后说“就是想知道我一生能赚到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