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依然很低,但它的增长是惊人的。英国的咨询集团国际葡萄酒和精神研究会(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 Research)表示,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美国葡萄酒消费量已经翻了四番,单2009年便达到626万美元。
这样的趋势吸引了美国的葡萄酒厂商。他们之前因为较高的国内需求而不依赖国外市场。同样中国的投资者对此趋势也很有兴趣。
“这种增长举世瞩目。”蒙特罗斯食品和葡萄酒公司(Montrose Food & Wine)创始人大卫•亨德森(David Henderson)说,“它和中国顾客的增长是同步的。”
贸易:美国必须将汇率考虑在内而平衡对中国的出口。
上个月,一批中国投资者以6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位于纳帕谷的西诺勒斯酿酒人酒厂(Silenus Vintners)和附带的土地。一些房产经纪人和投资银行家指出这是此地区第一次成交这种交易,而且很可能才是前奏。
中国投资者长久以来都热衷于投资自然资源和房地产。“现在他们开始投资高档葡萄酒。”一位名叫明华(Hua Ming)的华裔美国人说道,他在西诺勒斯拥有少量股份。他的来自中国河南省的投资人伙伴占有大部分股份。
外国人拥有美国葡萄酒厂并不新鲜。法国人在纳帕谷势力雄厚,同时澳大利亚人也在加州葡萄酒厂中拥有股份。但是中国人对纳帕酒厂的兴趣使中美之间的贸易链更加紧密。
加州房地产经纪人斯蒂文•雷亚(Steven Rea)正是看到如此大的商机而创立了储备集团(The Reserve Group)这样一个中介机构。他们主要为来自中国和香港的亚洲客户服务。
雷亚提到:“他们很富有,打破了所有葡萄酒业拍卖的纪录。我想如果你在葡萄酒上的投入达到五十万美元,你不应该热爱的自己的葡萄园和酒厂吗?”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以全球化趋势为支撑。
尽管2009年美国的葡萄酒出口额总体下滑了9.5%,达9亿1200万美元,但面向中国和香港的出口额在环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有所增加。
“中国的商机无限。”林赛•加拉尔(Linsey Gallagher)说。她是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的国际营销主任,这是面向加州葡萄酒行业的咨询团体。
美国葡萄酒商除了出口葡萄酒,他们也大量生产由中国本地制造商存储的葡萄酒。正在开拓中美市场的纳帕谷葡萄酒商查尔斯•约翰顿(Charles Johnston)指出发货量的提升是由于中国的葡萄酒商还不能酿制“顶级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质量在稳步提升,但还是任重而道远。香港的葡萄酒专家黛布拉•梅伯格(Debra Meiburg)提到,前些年中国“酒商把葡萄酒视作和牛奶、可口可乐一样的饮料。”
葡萄酒协会估计加州现在占美国葡萄酒出口的90%。但华盛顿等州现在也开始努力提升他们的市场份额。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伍丁维尔的圣•米歇尔酒庄(Ste. Michelle Wine Estates)在十五年前是第一家面向中国出口的酒商。
那时中国还是一个自行车王国,汽车很少见。这家公司国际销售部的副主任阿尔•波特尼(Al Portney)回忆道:“你怎么会向自行车上的民族兜售葡萄酒呢?首先,不好携带。其次,喝完再放回自行车也不方便。”
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汽车大幅度取代自行车,这个逻辑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中国政府为了有更多粮食用于食物生产而鼓励国民饮葡萄酒而不是谷制酒,这促进了中国的葡萄酒工业的兴旺发展。
商业上的帮助
中国增长的葡萄酒需求致使亨德森开始考虑出口葡萄酒之外的问题。
过去几年,他开始在中国西北部酿造包括夏敦埃酒(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梅乐(merlot)在内的葡萄酒,之后再在美国和欧洲销售。他计划明年在中国和香港销售以龙之谷(Dragon's Hollow)为标签的中国造葡萄酒。华和他的伙伴想在中国开始建造属于他们的酒庄。
他们正在与政府协商土地问题。那里离他们的家乡郑州不远,是一片位于华东的葡萄酒处女地。他们可以在那制造高品质葡萄酒,从而满足这个国家不断提升的葡萄及品味。但现在,他们最大的挑战来自千里之外纳帕山谷群山。
西勒诺斯酒厂始于胡桃木农场。1967年,纽兰(Newlan)家族砍掉胡桃木树而种上卡百内红葡萄(cabernet sauvignon)和黑比诺葡萄(pinot noir grapes),最后将这些葡萄售往罗伯特•蒙大菲酒园(Robert Mondavi)和炉边酒园(Inglenook)等知名品牌。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个家族都是以自己独有的标签制造葡萄酒。但是他们多年以来的成功还是来源于与精品酿酒商的合作。
有人担心中国人在纳帕谷的投资会改变这里的个性以及葡萄酒品质。但支持者认为两国的纽带会更紧密,而且美国葡萄酒商也能寻觅到新商机。
西勒诺斯酿酒人酒厂总经理斯科特•米多斯(Scott Meadows)说:“对西方国家的葡萄酒商来说进入新市场是很困难的。但是拥有一个富有能力和知识的中国伙伴将有望祝你一臂之力。”
(作者:朱凯西(Kathy Chu) 来源:《今日美国》)